站在和平東路上眺望北師美術館
心裡有些遲疑與不確定:這是.....美術館?
如此小巧,從前方看忽忽地以為是某某精品店的建物.....
今年9月11日開幕的台北教育大學美術館,由前故宮院長/現任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系教授的林曼麗女士籌劃催生
可以說是台灣極少見的大學美術館
館方引起我高度興趣的是來自美國大都會美術館永久借展的11件常態性石膏翻製展品
上個月本來決定要再去一趟故宮敲定它在我心中的地位
但北師美術館的開幕實在讓我太好奇了,也就毫不猶豫的把故宮放到一邊去.....
從台北捷運車站先搭板南線到忠孝復興站下車
再轉搭木柵線坐到科技大樓下車,出了捷運後步行約10分鐘不到吧
就能看到座落於車水馬龍的和平東路上的北師美術館
參觀美術館前我與友人先在教育大學的的鐘樓下喝咖啡閒聊
鐘樓,長草喽!!
喝完咖啡,為了找垃圾桶我們又在校園裡穿梭行走
面對大門的這個穿堂,頗有點意思
特意設置了木架
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連大學的建築也都努力地善用每一吋空間
見慣興大消滅花園/挖除草皮/推倒樹林蓋大樓教室的作派
我比較欣賞北師的做法
鐘樓的對面正是北師美術館的小廣場
和平東路上有一個出入口
美術館往校園內也有一個出入口
目前為止北師美術館是免費入場參觀
未來會不會視展覽品內容而收取若干費用就不曉得了
(所以某人你誤會了,我介意的是有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好好參觀這裡,not門票)
北師美術館是一棟地下一樓地面三層樓的建築
紅磚色的主體建築由建築師江之豪設計成一三面都有玻璃引光又具通透特質的美術館
由校園的入口走進來就能看見大都會美術館借展的石膏像:聖若亞敬浮雕像
原作位於法國海姆斯大教堂西面內側
這是正在佈展ing的文創作品展
目前館方主展的是這個序曲展:2012.09.25~2013.01.13,二/三樓
大都是光復前的美術繪畫(以油畫為主,水彩/攝影照片少許)
由和平東路大門進來,目光焦點會立即落到這個"獅子與毒蛇(創作時間:1832-1835)"的石膏像上
尺寸是:132X183X107公分
原作者安東路易巴里(1796~1875),原作材質:銅雕
原作地點法國巴黎羅浮宮美術館
雖然是翻模而來的複製品感覺還是很棒!!
我好像忘記給蛇來個特寫了!!??
一樓設有服務櫃台
櫃台旁的"天使報喜"浮雕(創作時間:1144~1155)
原作者不明,原作地點法國夏特爾大教堂西面
同樣在一樓的另一邊是小型的演講場
背後是尚未招標到廠商經營進駐的咖啡館
裡面也陳設有浮雕,但我不敢闖進去拍照~~警報器響可就丟臉丟到台北去了
二&三樓的樓梯轉角處都懸掛有這樣的浮雕:八角底座(創作時間:1265~1268)
原作者尼可拉.皮薩諾
原作地點:義大利西恩諾大教堂講道壇
從我們入館到離去
來參觀的幾乎都是女性吶!
黃土水大師的銅雕:釋迦出山,台北市美術館典藏
黃土水大師的木雕(雕像人物的大名我沒拍清楚)
台北市美術館典藏
由三樓俯瞰二樓的展場
很有趣吧
北師美術館的室內空間由日本建築師豐田啟介(けいすけ とよだ)操刀
設計理念富有幾何&流暢線條,非常具有現代性
中央懸掛的都是複製的油畫作品
以座標圖的方式介紹眾多畫家的生平&藝術創作
左右兩側是年代(西元年),最上方是參加展覽畫家的大名
有最早期將西洋美術帶入台灣的日籍畫家/教授
和接受他們啟發而開創藝術生命的台灣畫家:黃土水/陳澄波/廖繼春/倪蔣懷/陳植棋/郭柏川/李澤藩...
展場內未明定不能拍照(但不可開閃光燈)
建議大家想拍照的話還是直接向駐場的解說員詢問更妥當(我幾乎每層樓都會重覆問一遍)
這邊展的油畫,年輕一點的約40~50年前完成,長老級的有好幾幅是一百多年前畫的
而且不是交由專業機構保存收藏的油畫
老實說~~雖然已經有修補過狀況真的不是很OK,還是看得出畫面龜裂/顏料剝落/畫布變色/凹凸變形......
甚為可惜!!
參觀感想:
北師美術館跟我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美術館建築規模如此小巧
以為該是佈置成專區的大都會美術館展覽品倒是被分散去點綴空間
驚喜的是館內的空間這般嫻靜幽雅,多久沒在美術館/博物館感受到這種靜謐的感動啦?!
北師美術館裡布滿纖細雅潔的氛圍
我想它不只能成為數一數二的大學美術館,未來可否也能變成一座吸引女性前往朝聖的藝術殿堂呢?
期盼北師美術館的館藏更豐富,展覽內容更精實
然後早日招標到具高水準的咖啡館進駐,我會很樂意再度光臨的喔!
拜託不要是動物星球或數字連鎖咖啡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