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小喵決定要寫個特色建築/地標的文章分類時,柳原教會就是我的必拍選擇的前三名
(其他兩個分別是台中州廳+市役所與刑務所)
就在拖了一年多後,在某個奇怪的緣由下我終於來到教會
~~奇怪的緣由:要到崇德路幫芒果載飼料回來,因為離我家小遠就想再找件事"順便"完成~~
將歐兜拜停放在路邊的人行道上後
一走近教會最金映入眼簾的就是這
大門入口處右側的警衛室空蕩蕩的
對面則有這個耶穌背著十字架的浮雕/上面刻著:"除耶穌外,無別的名可靠著得救"
在看照片前先來認識一下教會的歷史沿革與建築特色吧!
歷史沿革:柳原教會是基督教長老教會傳入臺中市後所建,一八九六年,英國宣教師梅甘露牧師來到當時仍稱為「東大墩」傳教,由於信徒人數不多,以茅草屋作為教堂,稱為「東大墩佈道所」,就是目前三民路三段七巷內;到了一八九七年時,第一任傳教師盧清上任,除積及宣楊基督教真理外,並將佈道所遷至現今位置,經過五年的時間,信徒人數增至百人以上,教會人士再一九O三年向日本政府申請設立「說教所」獲准,因此提議要興建一所磚造的教堂以因應宣教使用,但因經費問題而無法完全,整個計畫拖延下來。
一九一五年四月,信徒人數越來越多,梅甘露牧師就依英國教會的圖樣,規劃興建紅磚、拱窗、尖頂的哥德式教堂建築,於一九一六年十月完工。而在教堂前門屋頂,也有二隻麒麟圖像雕塑,具有中西融合的意味。
一九六五年因會友人數的增多,柳原教會又興建第二座教堂,而在一九九八年,再度興建第三座教堂。為了見證發展歷史,一九一五年所興建的老教堂並未遭到拆除,教會方面更募集了數千萬資金進行維修工作,由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擔當設計工作,新設計統合新舊三個時期的建築空間,為了解決停車問題開挖的地下室反而成為新建築最動人的空間之一,而老教堂新生成為聚會空間使用更成為晚近舊建築再利用的成功典範。在二OO二年七月一日,柳原教會的老教堂正式被臺中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為基督教的臺中市傳教歷史留下完美的見證。柳原教會是臺中地區最早之長老教會,百年教會發展史及區域關係。
簡介:柳原教會為1915(大正4)年,依梅甘霧(Rev.Campbell N. Moody)牧師提供的英國教會圖樣所興建,於1916(大正5)年10月竣工。戰後,在舊教堂南側增建新聖殿,1998 年又大興土木,完成地下停車場、主日學教室、辦公室、牧師館等。柳原教會舊教堂平面圖,為簡單的長方形平面,是為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基本造型,稱為「巴西里卡」平面,其造價低廉,採光良好,視線絕佳,是最早簡單的基督教堂最好的範例。
構造與建築特色:教會建築。會堂式平面。入口有門廊,山牆面開大型拱窗。二側牆面有扶壁,柱間開拱窗及六角型窗,整體裝飾以清水磚施以局部洗石面。
以上資料來源:文建會之文化資產導覽個案
大門左方禮拜教堂
教堂前方的階梯是拍婚紗新人取景的熱點之一
瞧,馬上就看到一對新人在取景
大門進來的右方就是被列為歷史建築的柳原教會
會堂的窗戶~~對稱而簡潔
紅磚牆與木質窗框讓整棟建築煥發著古典又雅致的氣息
每次看到藍天下的十字架都會讓我忍不住舉起相機按下快門
單純只是覺得與藍天相映的十字架有種永恆悠然的美
我喜歡這張背光的感覺
會堂的側面
往內走,這邊是行政/圖書室與看似宿舍的混合型大樓
我在走廊稍做停留後就轉向會堂去拍攝了
都退到圍牆邊了還是無法拍到教堂與階梯全景
教堂正面
走到教堂大門前的平台上往左眺望
教堂門兩側都懸掛著麒麟花的盆栽
新教堂拍攝到此,快來看看小喵眼中頗富大正時期建築特色的柳原教會吧
整體外觀
側面
也許是日光照射不到的緣故,這一面的感覺竟比另一面來得滄桑幽微
猛一看是不是覺得正中央的木窗像是畫上去的呢
這面山牆中間還有走道
背面的內部景象
從走道望出去
走道貼心的做成了無障礙空間,木材銜接的十分對襯密實<請看右上角>
走踩在上頭完全聽不到吱吱嘎嘎的聲響,足證施工時下相當的功夫
山牆上方寄生了不少蕨類
這是龍嗎?
張著大嘴,不知有沒有鳥兒會想把這裡當成窩
而且在西化建築上看到東方的龍圖騰,感覺很奇特
窗中窗?
向上仰望時發現了十字架
立在教堂會所左前方的說明
上頭提到不少外縣市前來拍婚紗取景的新人都會專程到這邊留影
教會的正面
*這照片底下窩著一名遊民,小喵我真有點怕怕的
並非喵我歧視遊民,是怕他誤會我在拿相機照他啦
台中市歷史建築柳原教會的地址是:
台中市中區柳川里興中街119號
可以自行進入參觀拍照但行政大樓那附近就盡量別去打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