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961.jpg

 從嘉義坐車回家途經中港路上的新市政大樓,

遠遠望去可以看見市府為了搬遷前的第一次節慶活動~聖誕節,

正積極部置中.

當時就決定這幾天要找機會來看看這個不斷追加預算/日夜不停趕工出來的未來市府,

實際走訪一遭,

這個佔地寬廣/設備新穎的大樓還是四處施工中,

樹木草皮也還在陸續養護,

最值得一看的還是只有從巴士上瞧見的廣場.

特別是廣場上呈兩側對稱的中市著名地景燒瓷~鑲嵌在地面,

分別囊括了縣市合併升格前的著名景點或歷史建物/古蹟.

還好大部份的景點小喵都能說出它的歷史背景/淵源,

至於陌生的,回家趕緊比對照片上網查資料,

今天把整理好的這些資料寫成文章放上來

做為縣市合併前的一點紀念也是給我自己決定要走文化行政公職路的一項功課

請各位捧油也一起來認識一下我引以為傲的美麗家鄉吧.

IMG_1939.jpg

~攝於惠中路旁的新市府停車場

IMG_1941.jpg

從停車場一路走來都在施工

IMG_1942.jpg

蕭瑟在冬季的樹

希望你們都能平安渡過這個冬天,

到春天時讓我來為你們記錄新芽萌發的喜悅.

IMG_1943.jpg

大樓兩側分別對稱的種了兩棵這樣的樹.

感覺也是從別處特地移植來的老樹.

IMG_1944.jpg

遠拍大樓穿堂~不知為什麼就不想走過去

<也怕被條杯阻擋啦>

IMG_1945.jpg

好像很無聊的條杯

天冷的時候要在這裡值勤可真是辛苦

IMG_1946.jpg

聖誕節晚會的舞台布置如火如荼進行中

IMG_1947.jpg

因為不是假日,廣場上只有小喵晃來晃去

IMG_1948.jpg

IMG_1949.jpg

IMG_1993.jpg

白天是裝置藝術,晚上則負責照明

IMG_1954.jpg

IMG_1955.jpg

IMG_1956.jpg

IMG_1957.jpg

這個大人也能坐嗎.....

IMG_1950.jpg

IMG_1958.jpg

果然又是市長大人最愛共同合作的廠商的熱情贊助

IMG_1959.jpg

IMG_1964.jpg

只宜遠觀的聖誕樹

IMG_1969.jpg

*哈魚碼頭是台中市最大的魚產批發市場

100年7月1日起開始提供餐飲服務

 

IMG_1968.jpg

IMG_1975.jpg

 

IMG_1984.jpg

IMG_1965.jpg

這個路燈造型很有古意,

像是古代宮殿特有的飛簷.


下面是許多台中縣市列入市定古蹟的歷史建物/古蹟的特寫

大部份小喵都努力找到資料貼上來

不過有的可能資料過多或該網站無法直接複製

所以只有提供網址給有興趣的捧油過去深入了解!

IMG_1953.jpg

有關篠雲山莊請大家參考這下面的網址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012

IMG_1963.jpg

「月恆門」位於下城庄西方,面向南,前臨大甲溪,造型規模與「日升門」相仿,上有對聯:「後倚癸方其悉合,前朝丁向總咸宜」,正與「日升門」左右對稱、相互輝映,為東勢鎮僅存的古城門。它不但是下城里 (古名和興庄)的標誌,也是下城里歷史的縮影。據山城老一輩透露,東勢區各里開庄之初,大都建有門樓,類似古代的城門,後因時代的變遷,這些城門多數難逃拆除的命運。

IMG_1966.jpg

日治時代的台灣,在新社鄉大南地區開闢大南蔗苗養成所(即現今種苗改良繁殖場),日人有鑑於本地土壤有缺水之困,於1927年台灣總督府磯田謙雄設計新社地區水利設施。工程名為「台中州大南庄蔗苗養成所灌溉工事」,自1928年12月開工,1932年5月完工,同年9月進行測試,同年10月14日正式通水,立有「白冷圳回水灌溉工程竣工紀念碑」。白冷圳灌溉面積總達788.24公頃,其主線取自白冷高地海拔554.99公尺高(921地震前是552.94公尺),直到終點「圓堀」為海拔531.5公尺,落差達23.49公尺,全長16點6公里,於圓堀並支出分圳向外擴增灌溉範圍當時堪稱遠東最大水利設施.

IMG_1967.jpg

泰安站設在二山之間的谷地,受路線縱坡的限制,只好把站房蓋在路基下方,變成入口在地面層,自1998年9月23日舊山線駛出最後一班列車,台灣山線鐵路完成列車改線,舊山線也功成身退,隱入山林,結束自1908年正式通車後近百年的歷史;因受路線縱坡的限制,泰安舊站只好把站房蓋在路基下方,變成入口在地面層,而月台在第二層的特別設計,月台上還有一項骨董,就是雨棚的柱子,使用二十世紀初期出產的鐵軌作成的,上面還清楚標有總督府鐵道部標誌和1905年出廠的記號。雖然泰安舊站已失去運輸的功能,但這坐老火車站還是承載著許多人的回憶。

IMG_1970.jpg

相關介紹請到以下網址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011

IMG_1971.jpg

建於民國26年至32年間的農會穀倉(實際建築日期已不可考),至今已有60餘年歷史,儘管內部結構已有部份腐蝕,但歷經921等大大小小多次地震後,仍能屹立不搖,保持完整外貌,令人對傳統木造建築的神奇讚嘆不已。穀倉建築之建材使用台灣杉木,並採大柱大樑及大量牆面的斜撐工法,以竹片為骨幹、敷以黏土,以減輕大部份建材重量,並增加抗震功能。

IMG_1972.jpg

西元1908年4月,臺灣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山線鐵道后里--葫蘆墩間是最後完工路段,大甲溪鐵橋即屬於此段。西元1935年中部大地震,新竹州、台中州震災嚴重,此區隧道、橋樑、鐵軌損毀至鉅,費時3年始修復完成。戰後,鐵道由臺灣鐵路管理局接管,民國53年(西元1964年)4月臺灣鐵路局進行抽換鋼梁工程。民國60年代末期鐵路電器化工程,民國87年10月7日,后里-豐原間鐵道改新山線,大甲溪鐵橋正式走入歷史。民國88年921震災後,大甲溪鐵橋因鋼梁鏽蝕,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經費,進行除鏽油漆工程。

IMG_1973.jpg

書院建於光緒14年,為四合院式格局,講堂前有拜亭一座,兩側護龍為齋舍。磺溪書院在台灣建築史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重要性有三,一是其平面介於民宅與孔廟間的綜合體,且立面形式為一般閩南式建築所少見。二是其細部裝飾及磚作工夫特佳,堪稱台灣磚工最考究的建築。三是屋頂的造型形態特殊,屋頂分為五個段落,六個燕尾,亦覆有小屋頂並留有通風孔隙,是建築上考究而華麗的作法,為內政部公告之書院類三級古蹟。

IMG_1974.jpg

鎮瀾宮位於大甲鎮,又名”媽祖廟”,創建於清雍正年間,迄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廟貌巍峨壯麗,三川殿正立面之石堵雕工精細,裙堵及身堵之精彩自不在話下,連細小的腰堵亦以人物帶騎及博古裝飾,是石雕工藝之極品。

 

鎮瀾宮為台灣重要民間信仰,祂不僅是大甲地區53庄的信仰中心,信徒更遍佈全國。鎮瀾宮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所舉辦的八天七夜的”媽祖繞境進香”活動,至今有一百年以上的歷史,是台灣歷史最久、最盛大的宗教活動之一,是台灣宗教一大盛事,馳名國內外,各地信徒會湧入鎮內,一起徒步到新港。

 

IMG_1976.jpg

霧峰林宅,與台北縣板橋的林家花園是台灣舊式邸宅的兩大典型,霧峰宮保第位於民生路二十四號,建於清朝同治年間,佔地三甲餘。其宅第分為「下厝」、「頂厝」及萊園三部份。下厝所建年代較早,現由林家的後裔居 住,由於公宅之故,以致顯得有點支離破碎,但幸未破壞,大致保持了原樣,惟下厝部份走廊畫樑已倒 塌,有待整修,在下厝後面山丘,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林獻堂的父親林允卿,為娛親而闢 為花園,稱為「萊園」,萊園距離林宅約一里路程,佈局幽靜,結構宏偉,依山環水、花木扶疏,林家 租墓亦在園中,是台中十二景之一,稱為「萊園雨霽。(現況修復中,尚未對外開放)

IMG_1979.jpg

為台中市的市定古蹟,興建於台灣日治時期,先後成為台中州、台中縣和台中市的政府辦公廳。原址原為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時期的省城建築群-元承考堂,1912年台灣總督府在台中實施「市區改正」下,成為台中州廳、台中知事官邸以及大屯郡役所等官署建地而被拆除(今僅存元考堂西側的儒考棚),1913年完成第一期,經歷四次擴建,於1934年完成現行規模。現為台中市政府的主要辦公場所。

IMG_1980.jpg  

台中公園日月湖原係自然水塘,經人工整修後,水池約有四千一百坪,湖心亭係西元一九0八年十月為慶祝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典禮所建,來臺主持的日本閑院宮載仁親王夜宿此亭。 湖水為雙併式頂涼亭,內為同一平台構造水上建物,水面及以下主要以混凝土柱支撐,平台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外圍護欄以鑄鐵式欄杆。主柱上亦設鑄鐵造燈架。屋頂尖端以四脊圓弧交又為頂高設計之造型。

IMG_1981.jpg

柳原教會是台中市最早的一所教會,創立於1898年,原址位於現址對面暗巷內,1916年才原貌搬遷到現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中部地區罕見的歐式風味的教堂建築。柳原教會全區共有二座不同時期興建的教堂,舊教堂是日治時代所興建,帶有濃厚的歌德式及巴洛克式建築色彩;新教堂建於1965年,一樣命名為「柳原基督長老教會」。舊教堂曾荒廢近三十年,為妥善保留此建物,教友與教會募捐自籌一千三百多萬整修舊教堂,使其成為兼具歷史風貌的福音殿堂。

IMG_1982.jpg

西屯張廖家廟於宣統元年興建,至宣統三年落成,其後又陸續增建左、右橫屋及圍屋,至民國五年工程全部告竣。張廖家廟是由三川殿、左右護龍及二個山門連接形成一格局頗為壯闊的長形立面,由空中鳥瞰,可發現三川殿透過二條過水廊連上拜殿、正殿形成封閉性的空間,此空間於祭祀儀典時正可顯現其神聖性。精緻的木結構的彩繪、屋樑上具有鎮邪和穩定大樑作用而造型奇特的獅座,以及藍漆圓窗配以灰色條紋的萬字圖案,其協調而樸拙的建築藝術風格表露無遺。

IMG_1983.jpg

文昌廟為清道光年間五年歲貢曾玉音與好友組成的「文蔚社」以及「文炳社」兩個文社共同籌資合建的,總面積1900坪,為一土角造古代宮殿式廟宇,奉祀文昌帝君。廟的建材以花崗岩居多,或作石板、或作石鼓,同治10年文蔚、文炳二社共同設立的的匾額「天下文明」及通往大殿的兩個瓶形側門都值得賞玩。而最特殊的是文昌廟廟門前塑造了許多可愛的動物,環繞武曲池,為古老的廟宇增添了許多活潑的氣氛。

IMG_1985.jpg

萬和宮源起於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當時千總張國隨施琅平台,由湄洲恭求聖母香火護船來台,起初僅建立小祠拜祀,後由張國後代捐獻廟地,並由居住犁頭店一帶張姓以外之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十一姓氏,於雍正4年(西元1726年)920日糾資興建,為期求「萬眾一心,和睦共處」,不分族群共謀地方發展,而定名為萬和宮。道光元年,因震災萬和宮受損,曾加以整修,民國52年、55年、64年及65年四度加以修建;87年初重修左右廂房。88年底進行古蹟修復,並於9110月竣工。

IMG_1986.jpg

臺中火車站建於大正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是日治時代一座仿西方文藝復興時代驛站風格建築,亦是日本政府明治維新運動下的產物。臺中火車站的建立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一個城市的標的、它的建立代表了臺中市鎮的發展、臺灣鐵路史的前進。臺中火車站的建築酷似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建物本體中央屋頂飾有華麗之鐘塔,為最醒目之特徵,白色洗石子環帶圍繞,與紅色磚面相襯,雖經多年歲月洗禮,在現代看來亦是宏偉無比。由於臺中火車站的建立,掌握、聯絡了南北、山海線經濟動脈之要隘,同時更帶動中部地區多方發展。

IMG_1987.jpg

市長公館建於1929年(日治昭和四年),舊稱宮原氏別墅,為日籍眼科醫師宮原武熊所興建之別墅住宅,宮原醫師為留德眼科博士,曾任台中州協議員,並與台籍精英共組東亞共榮協會,活躍於政界。台灣光復後,日人遣返回國,由台中市政府接收做為市長官邸使用。據史料記載,國民政府時代政治人物陳果夫及首任民選市長楊基先至第十任市長張子源皆居住與此,但之後歷任市長未再使用,成為閒置空間,至胡志強市長上任後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計畫將台中市長公館移作藝文展演空間。

IMG_1988.jpg

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567

IMG_1989.jpg

關於樂成宮請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lech.org.tw/about_us.htm

IMG_1990.jpg

 相關資料請到以下網址

http://algo.cs.pu.edu.tw/~haotiengong/jooml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category&sectionid=6&id=18&Itemid=46

 

 

IMG_1991.jpg

於民前十五年(明治二十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成立,當時名為台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在隔年(西元一八九七年)學校獨立時,就順理成章的以牛罵頭公學校為校名。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將牛罵頭公學校改名為清水第一公學校,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四月再改名為清水南國民學校,並一直沿用至台灣光復,於民國三十四年由國民政府統一改名為「國民學校」,至於今天「國民小學」名稱,是於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時所改的。學校成立之初是借用清水街文昌祠的一間廂房上課,後來才利用文昌祠北邊的土地蓋教練,後來因為學生人數逐漸增多,而於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遷至今天的光華路旁。

IMG_1992.jpg

追分車站正是海線鐵路的最末站,當海線的南下列車行駛至此,表示已抵達海線鐵路的終點,接著將進入彰化站與山線鐵路相會。由於追分站站房的木材結構全以檜木搭建而成,建構相當紮實,許多地方更留有原木的色澤,加上又是海線鐵路中少數未經改建的車站之一,因此才特別受到鐵路局的青睞而得到完善的保護,且是海線鐵路中少數未經改建的車站之一,是受完善保存的古蹟車站。

IMG_1977.jpg

IMG_1994.jpg

知らないのおじさん 

IMG_1999.jpg

遠東徐董的新百貨公司拼進度搭建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tlemiao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