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喵有點轉性又開始對華文文學有興趣.

上個月買進書庫的書清一色都是這方面的書籍.

不過看著看著,忍不住又要講一下出版社的壞話!

一個雅舍系列作品竟能夠左一個文選右一個精選

版本多得讓人目不暇給,

以致於內容重覆率也非常高.

不幸的是小喵都是買下手/看過之後

才發現這個悲傷的事實.

所以敬告各位有想收藏梁實秋先生作品的捧油

雅舍小品在台灣能找到的版本好幾家出版社都有發行

(到底版權是在誰家手上??)

所謂的雅舍文選也只是換湯不換藥,

巧立名目再賺一次咱們荷胞的摳摳罷了.

最可惡是這本雅舍精選!

真正值得購買的是:

雅舍小品/雅舍補遺/談吃/談書/白貓王子/雅舍尺牘.

喵補:

對於梁實秋先生的文字

小喵說不上很喜歡,

也許是因為我生活的時代和先生當年所處的環境有落差,

 觀念上已有很大的鴻溝,

 

因此對於他文章中某些意識說法,

小喵忍不住會嗤之以鼻.

不過我還是尊重先生的著作,

因為先生筆下的思想境界正是(表現出)一個時代轉變的產物象徵

是一位文人大師對歷史的見證/詮釋.

這一層意義是現今的任何價值觀念都不能加以取代的.

雅舍文選  雅舍小品補遺

九歌出版

 白貓王子及其他 雅舍尺牘[梁實秋書札真跡]

九歌出版

雅舍談吃(增訂新版) 雅舍談書

雅舍小品

 

遠東出版

雅舍小品(精裝合訂本)

 

正中書局

雅舍小品選集‧卷一 From A Cottager’s Sketchbook, Volume 1(英漢對照)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梁實秋先生生前曾任教多所著名國立大學教授,

中文造詣與英文學養並駕齊驅,

被香港中文大學選為出版文物倒不奇怪.

雅舍精選

 

本書內容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雅舍談書

價格雖然低廉但是內容完全是舊文,

小喵最後轉送給日文班的同學.

File:Liang Shih-chiu prewedding beijing 1926.jpg

先生與第一任妻子合影

與再婚妻子的合影

 

梁實秋先生小傳: 

梁實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縣,生于北京。學名梁治華,字 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1915年秋考入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 《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 畔》發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1923年畢業后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 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第二年到上海編緝《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 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散文作品:《罵人的藝術》《雅舍小品》(四集) 《清華八年》 《秋室雜文》 《談徐志摩》 《談聞一多》 《秋室雜憶》 《實秋雜文》 《槐園夢憶》 《實秋文存》 《西雅圖札記》 《看雲集》《梁實秋札記》 《白貓王子及其他》 《雅舍談吃》 《雅舍雜文》 《雅舍散文》 《雅舍散文二集》 《雅舍情書》等。

 

其他類型作品:《雅舍尺牘》 《雅舍小說和詩》 《文藝批評論》 《浪漫的與古典的》 《偏見集》 《英國文學史》 《英國文學選》等

譯作:《莎士比亞全集》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結婚集》(原著為 August Strindberg的 Married) 《潘彼得》

字典主編:《遠東大字典》 《遠東新時代英漢辭典》

 

 

 

 

師大夜市旁的雲和街,一棟破敗的日式房子靜靜佇立,與夜市的洶湧人潮形成強烈對比。若非去年一場大火燒毀不遠處的同型房子,新聞誤報「梁實秋故居遭祝融」,大家似乎忘了,這裡曾住著五四新文學大師梁實秋。 

 梁實秋在台師大任教17年,1952年到57年,皆住於這棟位於雲和街十一號的宿舍。這座「雅舍」荒廢多年,一度淪為民眾棄置垃圾的廢墟,六年前才被台北市列為歷史建築。四年前台師大提出梁實秋故居修復計畫,卻遲未動工。台師大校長郭義雄表示,近期將發動募款修繕。

 魯迅故居在大陸是知名景點,不僅有博物館,每個故居都維護得相當漂亮。當年和梁實秋打筆戰的魯迅,在大陸卻擁有四、五處故居。位於北京的魯迅故居1950年即建成,是大陸首個作家博物館,兩度整修,很氣派。

梁實秋故居的處境,反映台灣人對五四的漠然。文訊總編輯封德屏表示,解嚴前在政治的壓抑下,五四人物淡出台灣人的記憶,「雅舍」淪為「垃圾場」。前年卻有韓國書迷組團拜訪林語堂、胡適故居,顯見五四故居具「文化創意產業」潛力。

五四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1940年病逝香港,公祭時萬人送行,移葬華人永遠墳場後,逐漸被世人遺忘。 1978年,北大舊生捐款為蔡元培重作青雲石碑;此後香港文人多次建議遷墓回北大,北大始終不聞不問。相較之下,台大的傅斯年校長何其幸運,1950年猝逝,葬於台大「傅園」,是傳承台大精神最重要的紀念空間。園中「傅鐘」每節下課鐘響廿一聲,因傅校長曾說:「一天只有廿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深受新文化運動啟蒙的國學大師錢穆,築素書樓於台北外雙溪。1989年,高齡九十六歲的錢穆,遭市議員質疑故居產權,二話不說馬上搬家,卻在同年八月一病不起。之後素書樓改建為紀念圖書館,2001年再改建成「名人故居」。

 

林語堂在陽明山的故居,已成景點,平時也開放民眾參觀。位於陽明山大道的林語堂故居,是「幽默大師」生前最後十年定居台灣的住所。1976年林在港過世,靈柩遷回此處,轉型為「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

胡適在中研院的故居維護完整,在這個屋子裡不知曾經激盪出多少領導台灣人文發展的思想。1962年,胡適在中研院院長任內過世,同年中研院便將他在院中的住所改為紀念館。胡適紀念館是五四故居中保存最好的,其藏書每隔三年便會委託專家「燻蒸」,防止蟲蛀。它也是最受歡迎的五四故居,每年參觀人數超過千人。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義,發表不少詩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 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 年在《晨報副刊》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向,主張在理性指 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 系主任兼圖書館長。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周刊》。1934年應聘 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后主編過 《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后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 持翻譯委員會並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 《平明》。抗戰勝利后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學 院(后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 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歲以后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 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 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九歌出版

九歌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tlemiao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